2020年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
發布日期:2020-05-04 
來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微信號   瀏覽次數:5175
福建食品網訊:
隨著氣溫升高,一些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地區的沿海在每年4-6月可能發生赤潮。而沿海的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食用后發生過消費者中毒事件。為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特提醒消費者關注以下食用貝類風險。
?
赤潮中有毒藻類導致貝類蓄積毒素
?
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貝類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貝類毒素。貝類毒素無色無味,主要貯存在貝類體內消化器官中,呈自由或結合狀態。盡管貝類毒素對貝類無害,但人食用染毒的貝類后,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人中毒。
?
貝類體內毒素含量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尤其是在赤潮發生時,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素。近幾年發現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蠣、扇貝、蛤蜊等濾食性貝類。
?
貝類毒素中毒均無特效治療藥
?
根據因貝類毒素中毒癥狀不同,常見有四類,即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ASP)。腹瀉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癥狀為: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擴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頭痛、暈眩、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會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癥狀為:肌關節無力、冷熱感覺顛倒、說話吞吐困難等;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癥狀是:頭暈、眼花、短期記憶功能喪失。
?
在我國沿海居民食用有毒貝類的中毒類型,主要以腹瀉性和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所有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目前均無特效治療藥物。
?
購買和食用貝類需注意三點
?
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無法通過顏色和氣味等判斷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等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所以,有效預防和及時治療貝類毒素中毒很重要!
?
一是把好購物關。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盡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
?
二是注意捕撈地。沿海地區居民不要在赤潮預警期間“趕?!贝驌苹虿墒澈.a品,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撈海產品。
?
三是科學吃貝類。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后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癥狀,要立即趕往醫院治療。
?
注:
?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有毒浮游藻類等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海洋生態異?,F象。
?
趕海是沿海居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落時,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的過程。
?
專家執筆人:
?
勵建榮?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副理事長、渤海大學副校長、教授
?
周德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
江天久?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
唐 勇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
楊大進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監測一室主任、研究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福建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福建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福建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